(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虞晔)“趁热吃”是刻在许多人记忆里的饮食叮嘱纪源优配,滚烫的汤羹、刚出锅的饭菜总被认为“暖胃又营养”。但近日,广西南宁一名两岁男童用吸管饮用热汤时,不慎造成咽喉及口腔大范围烫伤,随后引发呼吸衰竭、感染性喉炎等危重症状,最终被送入ICU抢救,这一事件迅速冲上热搜,引起广泛讨论。
热搜截图
不仅幼儿,成人群体中类似的情况也不少见。9月26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执行主任陈坛辀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过烫食物带来的伤害远超“烫嘴”的瞬时痛感,其危害贯穿口腔到消化道的整个路径。当食物温度超过65℃时,会直接烫伤食管黏膜,偶尔一次损伤尚可自我修复,但长期反复刺激会导致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增厚,神经反射变迟钝,形成“越烫越敢吃”的恶性循环,进而引发细胞异型增生,增加食管癌风险。除了致癌隐患,过烫食物还会造成黏膜糜烂坏死,形成溃疡引发食管狭窄,从而导致吞咽困难。高温还会影响口腔咀嚼和唾液分泌,导致食物消化不充分纪源优配,可能损伤胃黏膜,诱发胃炎、胃溃疡。
避免热食风险,陈坛辀认为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食用方法,核心原则是“降温到位、感知准确”。很多人有“吹两下就吃”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应是将热食放置3~5分钟,待温度降至40℃以下再食用。对于汤羹、粥类等内里高温的食物,需用勺子搅拌散热,避免直接大口饮用或用吸管吸入;吃火锅、麻辣烫时,应将食物夹到碗中晾凉,避免从沸腾汤中直接入口;刚出炉的烤红薯、流沙包等,最好先撕开小口释放热气,确认内部温度适宜后再食用。“儿童黏膜娇嫩且表达能力有限,老人对热痛感知下降,一老一少的食物需额外降温,喂食前可借助手腕内侧测试,接触皮肤时不觉得烫才符合入口标准。”陈坛辀强调。
若不慎吞入过烫食物,应立刻含服凉的流质食物如凉水、凉牛奶降温,但不要用冰水,以免加重组织损伤;如果烫伤导致明显的炎症或疼痛,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消炎止痛药;一旦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持续疼痛、呼吸困难、呕血和发热超过38℃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值得注意的是,烫伤后禁止在口腔内涂抹牙膏、酱油等偏方,这些物质不仅会加剧疼痛、增加感染风险,并且影响医生对创面的判断。
若食道已被烫伤,患者需要注意日常饮食护理。可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等。同时,以下四类食物需要避免食用:洋葱、芥末等辛辣刺激食物纪源优配,会加剧黏膜的炎症反应;粗糙坚硬的饼干、坚果等,可能会刮伤创面;过热的食物如麻辣烫、烤鱼等,容易造成二次伤害;酸性及过甜的食物,容易刺激黏膜分泌加重不适感。
升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